中國專家創新治療范式 推動“細胞修復大腦”走向更多臨床場景
復旦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青年研究員饒艷霞當日告訴記者:“研究實現了從遺傳機制到臨床驗證的全鏈條閉環,開啟腦疾病細胞修復新階段,未來將推動該策略應用于更多神經系統疾病。”
據悉,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彭勃、饒艷霞團隊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曹立團隊合作開展的研究不僅在動物模型中實現超90%的小膠質細胞高效替換,更在多例ALSP患者中完成兩年隨訪,證明傳統骨髓細胞移植(tBMT)可通過機制創新實現小膠質細胞替換,阻止患者病情惡化。“這標志著我們在臨床上掌握了一種可以穩定控制ALSP進展的有效干預手段,可攻克這類臨床‘絕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曹立表示。
ALSP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成年后發病,平均生存期僅3年至6.8年。相關基因突變導致小膠質細胞功能異常,數量銳減且從“大腦保衛者”變為“破壞者”,引發認知與運動功能退化等,最終導致神經功能喪失。
2020年,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彭勃教授團隊首次提出“小膠質細胞替換策略”并開發出三種路徑。這一系列策略突破了原本的治療瓶頸。研究團隊研究構建了模擬人類ALSP病理的關鍵動物模型,為機制研究和療效驗證提供可靠工具。專家們在多例患者中開展基于tBMT的小膠質細胞替換治療后,患者的小膠質細胞代謝顯著提升,腦結構損傷停止進展,多個運動功能量表和認知測試指標穩定或得到改善。
“我們開創了小膠質細胞替換這一全新治療領域,證明其能真正幫助患者。”彭勃說,團隊的重點并不局限于研究ALSP這一疾病,而是以該疾病的臨床治療為突破口,以推進該技術未來在更多疾病中展開運用。
彭勃表示,該研究不僅為ALSP患者帶來生存希望,更建立了“基因突變-細胞功能異常-精準替換”的治療范式。研究團隊已向全球公開小膠質細胞替換操作方案,未來計劃將該技術拓展至更多以小膠質細胞功能異常為核心的神經系統疾病,推動“細胞修復大腦”從實驗室走向更多臨床場景。
- 關注脊柱側彎,讓孩子挺直腰桿 | 科普時間
- 中國專家創新治療范式 推動“細胞修復大腦
- 國家藥監局:我國注冊和備案的化妝品新原料
- 世界人口日丨專家:年齡不是衡量生育的唯一
- 烏蘭毛都草原上的札薩克圖刺繡:指尖上盛開
- 云南河口發現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 北京孔廟祀典文化展開展 解讀祀典歷史與人
- 這名美國退役陸軍中校為何往來“飛書”580
- 第九屆國家大劇院國際歌劇電影展將啟
- 2025華夏獎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啟動
-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今天在山東曲阜開
- 廣西劉三姐文化檔案展百件珍貴檔案資料首次
- 剛買“超前點播”,盜版劇就上線了 記者調
- 大河湯湯·黃河水彩畫雙年展正式啟動征集
-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陜
- 培育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
- 多地上線低空飛行服務平臺 低空經濟發展按
- 機器人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加速融合
- 充電寶安全新規 倒逼產業鏈轉型升級
- 警惕人工智能“說謊”風險
- 2025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難題發布
- 工信部物聯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
- 6361億元稅惠“紅包”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
- 量子技術產業化需要耐心支持和理性環境
- AI與機器人技術融合全面提速
- “人工智能藝術聯盟”在京成立
- 我國成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
- 我國牽頭制定的自動駕駛測試場景評價國際標
- 上半年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800多萬輛
- 智慧農場,科技拓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