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變化,讓AI創造就業增量
當下,AI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融入經濟社會運行,正在重塑職業版圖。
一方面,AI給就業帶來一定沖擊。與人類歷史上的工業革命不同,此輪AI浪潮的發展,不僅導致部分重復性體力勞動被替代,還開始影響傳統意義上被視為“安全區”的腦力勞動。人工客服、生產線上的工人、傳統的汽車駕駛員以及曾經吃香的原畫師、翻譯等,都在擔心被AI搶走飯碗。
另一方面,AI既促進了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不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如“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標注工程師”等一批新職業,打開一片廣闊的就業“新藍海”。某招聘網站近日發布的《智駕和機器人領域人才洞察》報告稱,2025年4月,智駕和機器人領域的新發崗位數量較2024年1月增長了28倍。據麥肯錫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600萬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人。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我們要理性看待AI與就業的關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挑戰。要看到,當前AI崗位面臨大量人才缺口,與此同時,部分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卻無法達到崗位要求,“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在AI領域尤為突出。因此,我們要扎實推進AI教育,加快構建完備的“AI+”適應性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適銷對路”的AI復合型人才。要強化AI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職業教育培訓適配性,促進勞動者能力提升和就業轉型,為普通人鋪就穿越“技術風暴”的“緩沖帶”。
同時,我們要加強科學研判,完善應對預案,穩慎把握AI替代勞動力的范圍、力度、節奏,并深化就業公共服務,加強社會保障和失業救助。比如,可由政府或相關機構以公益形式,為中低技能勞動者提供工業機器人操作、數據采集等實用課程,針對被替代人員制定更加靈活的社保繳費制度,加強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人員的權益保障,等等。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進步最終會通過擴大經濟規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AI不是就業市場的“侵略者”,而是生產力躍升的新引擎。深挖AI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潛力,助力勞動者實現技能和價值躍升,就能用就業創造效應減緩就業替代影響,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
原標題:擁抱變化,讓AI創造就業增量
- 擁抱變化,讓AI創造就業增量
- 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亮相世界高鐵大會
- 寧夏銀川市閱海灣高級中學正式揭牌
- 內地和港澳臺未來教師共探AI時代教育共融與
- 理性看待“本升專”
- 高考選報什么專業 調查顯示工學經濟學理學
- 轉給準大學生!3步Get錄取通知書狀態
- 教育部開展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
- 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青海賽區選
- 常瑞雪同學,外交學院錄取了!
- 收藏學術青春 “學子眾閱館(北京)”啟用
- 中國科協年會舉辦“空間太陽能電站”“國家
- “夢想教練計劃”志愿者誓師 專家建言AI時
- 北京青少年“脫穎”培養系列夏令營開營 鼓
- 海南推動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
- 專家學者在滬聚焦智能技術與外語教育的融合
- 大學生們,這筆錢漲了!近期開始受理
- 誰在用“聰明藥”賭未來
- 學習困難門診為何一號難求
- 保研夏令營為何被叫停
- 天津大學化工學科慶百年華誕 百校攜手筑產
- 食堂阿姨一句叮囑“好好吃飯”,為何感動無
- 用茶水送服藥物,到底是有效輔助還是暗藏風
- 青海首批本土產3D打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
- 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86個罕見病病種診療指
- 中暑就喝藿香正氣?這些解暑藥的用法與禁忌
- 肚子太大,到底該怎么減?
- 小心胃炎變胃癌!這份早期篩查和預防指南請
- 健康體檢有了統一規范!京津冀協同發布質量
- 聚焦兒童先心病和近視防控 中國科協年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