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太大,到底該怎么減?
01 內臟脂肪過剩有個典型特征
內臟脂肪圍繞在臟器周圍,對于支撐、穩定和保護內臟起著重要作用,一旦過剩,卻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嗜睡、易疲勞、呼吸困難、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或便秘等。
如果不及時干預,還可能引發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增加中風和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運動過少、久坐、飲食結構偏油膩或喜好甜食的人,更可能積累多余的內臟脂肪。
據統計,有大肚腩的人中,九成面臨內臟脂肪過剩。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內臟脂肪過剩,可通過計算腰臀比簡單判斷:
筆直站立后輕輕吸氣,用軟尺輕貼皮膚測量肚臍上方1厘米處的腰圍,及胯骨凸起部位的臀圍,然后計算腰圍與臀圍的比值;男性超過0.9,女性超過0.8,即提示可能存在內臟脂肪過剩問題。
02 內臟脂肪到底有多難減?
相比于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內臟脂肪更難減。
在減肥導致的機體營養不足情況下,細胞會優先將營養轉移到內臟脂肪中,而在減肥初期,身體會先消耗其他部位的脂肪。易累積、難消耗,內臟脂肪便會在腹腔內不斷堆積。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在熱量消耗基本相似的情況下,相對于低強度或中等強度運動,高強度或極高強度運動能更有效地減少腹部內臟脂肪。原因可能在于,高強度運動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身體仍可保持較高的能量消耗狀態,會傾向啟動內臟脂肪供能。而跳躍作為一種高強度鍛煉方式,能快速提升心率以及呼吸頻率,增加能量消耗,對減少內臟脂肪具有積極作用。
03 內臟脂肪,到底該怎么減?
要減少內臟脂肪,關鍵在于制造熱量缺口。在保持基礎代謝率正常且不影響自身代謝性疾病的前提下,一般而言,每消耗7000千卡的熱量缺口,便可減輕1公斤脂肪。實現這一熱量缺口主要依賴于飲食的控制和運動量的增加。
在飲食方面,應避免高能量密度、低營養成分、高脂肪、高糖分以及高鹽分的食物,選擇富含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以及復雜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魚類、豆類等,既能保證身體獲得充足的營養,又能有效控制熱量攝入,從而為制造熱量缺口奠定基礎。
運動方面,每周應保證至少5次,每次不少于30至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有氧運動。同時結合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使身體在休息狀態下也能消耗更多的熱量。
如果你有一定的運動基礎,可以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比如開合跳、深蹲跳等。每次20分鐘左右就能快速提升心率,讓身體進入燃脂狀態,達到慢跑40分鐘的燃脂效果。
■ 開合跳
站立,雙腳并攏,雙手自然下垂;向上跳起,雙腳向兩側分開至略大于肩寬,雙臂向上舉過頭頂并拍掌;落地時雙腳并攏,雙臂放回身體兩側。
注意運動時膝蓋微屈,以減少膝關節壓力,保持速度適中,穩定落地,避免過快或落地不穩導致腳踝扭傷。
■ 深蹲跳
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臀部向后坐,做深蹲動作,膝蓋不超過腳尖,雙臂向前伸直;從深蹲姿勢起跳,盡量跳高,同時雙臂向后擺動;落地時回到深蹲姿勢。
注意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彎腰,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不要內扣或外翻,跳躍時盡量保持身體穩定,避免左右晃動。
值得注意的是,運動消耗熱量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一定的順序。在運動初期,身體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即糖原儲備。當糖原儲備耗盡后,身體才會開始分解脂肪來提供能量。因此,只有持續不斷地堅持運動,才能逐步動員并消耗內臟脂肪,達到減少內臟脂肪的目的。
原標題:肚子太大,到底該怎么減?
- 肚子太大,到底該怎么減?
- 小心胃炎變胃癌!這份早期篩查和預防指南請
- 健康體檢有了統一規范!京津冀協同發布質量
- 聚焦兒童先心病和近視防控 中國科協年會分
- 關注脊柱側彎,讓孩子挺直腰桿 | 科普時間
- 中國專家創新治療范式 推動“細胞修復大腦
- 國家藥監局:我國注冊和備案的化妝品新原料
- 世界人口日丨專家:年齡不是衡量生育的唯一
- 烏蘭毛都草原上的札薩克圖刺繡:指尖上盛開
- 云南河口發現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 北京孔廟祀典文化展開展 解讀祀典歷史與人
- 這名美國退役陸軍中校為何往來“飛書”580
- 第九屆國家大劇院國際歌劇電影展將啟
- 2025華夏獎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啟動
-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今天在山東曲阜開
- 廣西劉三姐文化檔案展百件珍貴檔案資料首次
- 剛買“超前點播”,盜版劇就上線了 記者調
- 大河湯湯·黃河水彩畫雙年展正式啟動征集
-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陜
- 培育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
- 多地上線低空飛行服務平臺 低空經濟發展按
- 機器人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加速融合
- 充電寶安全新規 倒逼產業鏈轉型升級
- 警惕人工智能“說謊”風險
- 2025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難題發布
- 工信部物聯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
- 6361億元稅惠“紅包”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
- 量子技術產業化需要耐心支持和理性環境
- AI與機器人技術融合全面提速
- “人工智能藝術聯盟”在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