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糧”成為餐桌主流,我們失去了什么?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實習生 易夢然
近期,某款被冠以“人糧”之稱的代餐產品在網絡平臺持續走熱,月銷量高達2.6萬件,累計售賣額達到40萬元,其宣稱“兩勺粉末加水搖勻即可解決一頓飯”,憑借便捷性引發廣泛熱議。
從預制菜到代餐粉,從冷凍帕尼尼到“白人飯”,當代年輕人的餐桌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些被稱為“人糧”的工業化飲食,以“效率至上”“營養均衡”為口號席卷市場,然而真相卻并非如此簡單。營養學專業人士提醒,當飲食被簡化為營養攝入的單一功能,我們失去的可能不僅是味蕾的體驗,更是整個身體系統的平衡與飲食文化的傳承。
“被壓縮”的飲食:精準營養的誘人陷阱
阿澤(化名)因工作每月有半個月在外出差,通宵準備文書是常態,長期外出就餐或點外賣導致他一年胖了20多斤。后來,他開始在出差時攜帶自己搭配好的代餐以及營養補充劑,只需撕開包裝倒入杯中、注入60℃左右溫水并攪拌,一分鐘就能搞定一餐飯。“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纖維……都有了,至少比吃‘黑廚房’的快餐要有保障。”阿澤說。
從市場邏輯來看,需求催生供給,網上不少網友對這類代餐產品公開表達支持,認為其契合快節奏的生活需求。除了阿澤這樣的出差黨,許多回家吃飯的打工人也力挺“人糧”。Momo在小紅書上留言:“真正的牛馬是辛辛苦苦上一天班,回家還要辛辛苦苦為家人做飯。”
多類代餐產品宣稱“精準營養”“6大營養均衡搭配”,這種工業化配方真的能替代天然食物,甚至超越日常飲食嗎?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趙泳誼主任介紹,目前已知人體需要40多種必需營養素,但代餐產品的“精準配比”僅基于這些已知成分,無法涵蓋食物中尚未被發現的活性物質,如植物化學素——這類物質雖未被歸類為必需營養素,卻對人體抗氧化、免疫調節至關重要。以胡蘿卜為例,提煉的胡蘿卜素無法替代天然胡蘿卜的保健功效,正是因為食物中營養素的復雜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商家利用消費者對高效的追求,將飲食簡化為“熱量 + 營養”的數字計算,卻掩蓋了營養供給的復雜性。
吃飯省下的時間:健康代價的隱匿償還
代餐并非新鮮事物,在臨床上應用已有二三十年,最初用于幫助無法正常進食的病人或老人獲取生存必需的營養要素,后被用于超重或肥胖人士的減重,代替一頓正餐以降低熱量攝入。如今,大批可以正常飲食的人群卻將其視為時尚,甚至作為“人糧”一日三餐食用,這是代餐的發明者始料不及的。
長期吃代餐的危害,在醫學界早已達成共識。比如營養成分單一,易導致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等營養缺乏,進而引發免疫力下降、體力不支;缺乏足夠的膳食纖維,可能造成便秘或腹瀉;身體代謝率下降,會引發內分泌失調和暴食傾向,容易反彈;心肌脂肪上升,影響心臟功能,還可能增加肝腎負擔,導致損傷等。
一項針對6770名20歲以上成年人、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研究顯示,與很少喝代餐飲品的受訪者相比,每天和每周喝代餐飲品者的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52%和54%。
除了“人糧”,年輕人追捧的冷凍預制餐與“白人飯”,同樣暗藏風險。例如,冷凍帕尼尼復熱后蛋白質結構會變性,內酯豆腐拌醬油嚴重缺乏膳食纖維和必需脂肪酸。預制菜在加工過程中不僅會流失維生素C、B族等水溶性營養素,其添加的亞硝酸鹽、谷氨酸鈉等成分,還可能加重肝腎負擔,長期攝入或誘發高血壓、肝功能損傷。
對于想要“用兩勺粉解決一頓飯”的年輕人,趙泳誼特別提醒:“吃飯不是浪費時間,身體器官的損傷是更昂貴的代價。”在吃飯這件事上,節省下的每一分鐘,都可能在未來以健康為代價償還。
效率崇拜:飲食文化失語的隱憂
更讓人憂心的是,“效率至上”的飲食觀正在悄然瓦解我們飲食文化的深層意義。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從古人準備祭祀食物的莊重儀式,“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到鄉愁中那難忘的媽媽做的飯菜香,飲食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柴米油鹽雖瑣碎,但在烹飪時收獲的成就感、品嘗美食時涌上的幸福感以及聽孩子在餐桌邊分享校園日常時生出的滿足感,都細膩且持久地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特別提到要“享受食物”——傳承和弘揚傳統飲食文化,在滿足味覺享受的同時,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和營養均衡,鼓勵人們在聚餐等場合中充分體驗和享受美食帶來的樂趣,促進身心健康。
然而,當一家人不再圍坐餐桌,而是各自捧著一杯代餐粉,維系親情的重要紐帶也會變得脆弱。“吃飯”若退化為基本的生存配給,何嘗不是飲食文化衰微的悲哀?
現如今,完全拒絕代餐并不現實,但要限制食用的頻次和持續時間。趙泳誼建議每天最多食用1餐代餐,且需搭配新鮮蔬果,預制菜加熱時可加入雞蛋、西蘭花等,以改善營養均衡性,“天然食物永遠是首選”。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汪正園博士此前也建議,連續食用代餐食品不宜超過兩個月。
《孤獨的美食家》里,主人公走街串巷尋找小店,用味蕾感受食材本味,一頓飯吃出四季流轉。在代餐與預制菜風靡的今天,或許我們更需要放慢腳步,用一次認真的咀嚼、一場充滿煙火氣的家庭聚餐,守護那份不該被效率淹沒的飲食文化與生活詩意。
記者手記
代餐泛濫,健康“偽命題”何時休?
在如今的消費市場中,代餐產品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勢頭席卷而來,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如狂風驟雨般沖擊著消費者的認知。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那些精致的種草文案,還是線下商超中琳瑯滿目、包裝精美的代餐產品,都在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信息——代餐=更健康的生活。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曾經奶粉行業宣傳的“盛況”。過往奶粉品牌為了搶占市場,過度強調奶粉的營養優勢,甚至誤導了許多媽媽,讓她們誤以為奶粉在某些方面能超越母乳,比母乳更適合嬰兒成長。好在后來國家及時出手,2023年10月起施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規定,標簽不得含有 “使用嬰兒和婦女的形象,‘人乳化’‘母乳化’ 或者近似術語表述” 等內容。這一舉措一定程度糾正了消費者的認知偏差,維護了母乳喂養的基本理念。
而當下代餐產品的種種宣傳態勢,似乎正走向類似的誤區深潭。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把代餐當成一日三餐 的“主角”,甚至發展到幾乎以代餐為糧的極端程度。鑒于此,當下市場亟需一場靠譜、深入且廣泛的營養科普宣傳風暴。同時,監管部門也應盡快制定相關政策,要求代餐產品在其包裝上醒目地印刷類似“本品不能代替天然食物,不建議長期食用”等提示語。讓每一位消費者在看到產品包裝的瞬間,就能清晰地接收到這一關鍵信息,從而在選擇飲食方式時做出更理性、更健康、更符合自身長遠健康利益的決策。
- 當“人糧”成為餐桌主流,我們失去了什么?
- 中新健康丨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迎新
- 專家呼吁:多方協同共建婦幼健康科普傳播生
- 專家呼吁:多方協同共建婦幼健康科普傳播生
- 專家:應關注重癥肌無力患者生活質量和長期
- 這個夏日蔬菜含水量90%,熱量超低,鉀含量
- 滴滴“打一單得兩張5折券”活動今夏再上線
- 慕思加入鴻蒙智選產品合作,共建智慧睡眠新
- 廈門港美西直航再添新航線
- 首屆全球智能機械與電子產品博覽會將在珠澳
- 投資超2億元 廣東用能設備領域聯合申報儲
-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歐盟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
- (活力中國)東莞機器人基地成初創企業“夢
- 夏季達沃斯論壇丨2025夏季達沃斯論壇將開啟
- 支持黃金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等九部門聯
- 國家統計局:6月中旬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2
- 2025養固健“新平衡之約·國風盛典”盛大啟幕
- “十四五”前四年我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11.6%
- 夜間文旅新場景 點亮城市消費活力
- 中藥榜第1!康緣藥業研發實力拿下行業好成
- 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二審:大型企業等經
- 中消協:反對食品浪費 抵制極端吃播
- 中新網評:“法務很厲害”,品牌溫度何在?
- 多地出手優化,公積金有了更多新用法
- 走進質檢“國家隊”:檢驗檢測支撐產業高質
- 云南多方聚力“5G+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 中國更新家用電冰箱能效標準 預計年節能13
- 中國三部門繼續聯合整治政府采購領域四類違
- 鴻蒙開發者聚樂部:從技術“自動擋”到生態
- 上海重返消費第一城折射消費向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