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古籍文獻研究有何新趨勢?
本次論壇現場圖。主辦方供圖
在主旨發言環節,各位學者圍繞各館藏珍稀文獻的收藏、保護與利用,《海外中國古籍總目》編撰進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古籍整理研究與圖書館發展趨勢等議題作了發言。
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廖可斌表示,閱讀是人類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當代社會的全球化、技術壟斷等導致的社會競爭使得閱讀方式以至閱讀本身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情形下,出版應該堅守為閱讀服務的宗旨,出版有利于閱讀特別是深閱讀的好書。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劉明新以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古籍活化為例,分享了AI時代的圖書館發展趨勢。她表示,創新運用AI等數字技術,既讓中華文化瑰寶煥發時代生機,又為全球文明對話搭建數字化橋梁,使古籍文獻突破時空限制,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智慧結晶。
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陳紅彥介紹了國家圖書館古籍存藏情況以及近年國圖古籍的保護與利用,強調了科技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如古籍庫房環境改善、古籍裝具的使用、古籍保護的科研,設備研發、材料研發,脫酸的發明專利等。她認為,古籍保護、古籍傳播將會更好地融為一體,跨學科、跨界的合作將越來越自然地推進古籍文獻走出書庫、書齋,成為生活中的必需。
主旨發言環節同時發布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天祿云樞數據庫”平臺。據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候君明介紹,“天祿云樞數據庫”已集成6萬種、3000余萬頁、近100億字的珍貴古籍文獻,包含歷代珍本秘籍、地方志書等。數據庫提供圖文對照、版式還原、繁簡字異體字全文檢索、智能斷句標點等強大功能,致力精準還原古籍原貌,提升研究效率,服務學術與文化傳承。
此外,在專題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從專業視角出發,圍繞各類專題文獻整理、館藏開發、漢籍傳播、文獻分類與智能編目、民間文書整理與研究、尺牘類通俗類書整理、滿文蒙古文等多語種文獻整理出版等多元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研討。
- 劉詩昆、多明戈同臺 兩位耄耋老人共獻和平
- 人工智能時代,古籍文獻研究有何新趨勢?
- 匯京津冀資源 “津彩武清‘嗨一夏’2025消
- 中汽協:5月汽車商品進出口總額為250.6億美
- 新疆石河子航空產業向全產業鏈發展邁進
- (活力中國調研行)拓展多元場景 安徽低空
- 1.4萬噸橋梁精準轉身 南珠高鐵玉岑段全線
- 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經欽州港口岸貨物進出口
- 國內首座天然氣全鏈條多工況深冷處理廠全面
- 一杯奶茶如何重塑萬畝良田?解碼中國奶茶“
- 海南嚴管墾區個人建房 禁止以任何形式向私
- 各地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
- AR等智能技術助50類豫品通關提速30%
- A股高開 海洋經濟概念股持續強勢
- 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公布2025年第二批典型執
-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7.1523 上調23
- 優化“個轉企”辦理流程 九部門出臺意見
- 6月份中國倉儲指數為51% 連續八個月運行在
- 廣西進口越南糖料蔗數量同比近翻一番
- 2025(中國)亞歐商品貿易博覽會簽約金額逾
- 寧夏銀川:智能化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 激活
- “關銀一KEY通”實現山西省11個地市全覆蓋
- 2025廣州米其林指南發布 本土餐飲新生力量
- 上海陸家嘴助力大模型在資產管理領域實踐
- 中國首座海水漂浮式光伏項目建成投用
- A股海洋經濟板塊周三表現亮眼
- 《2025版北京市體檢人群抽樣健康報告》:癌
- 中國工商銀行獲準擔任土耳其人民幣清算行
- 長沙首趟中吉烏鐵公聯運國際班列發車
- (年中經濟觀察)不確定性籠罩 全球經濟期